專家觀點
Expert
網路經濟與創新
黃國俊教授/行政院顧問、資策會專家、陶韻智前Line 總經理
107/05/25


茲摘錄當天演講重點說明如下:

林火燈理事長引言:
協會於2018年5月25日邀請行政院顧問、資策會專家黃國俊及前Line總經理陶韻智,以「網路經濟與創新」為題發表專題演講。公司經營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火燈表示,國俊兄在幾個不同領域都有傑出表現,除了ICT產業之專才之外,年輕時候就加入新象,很有文青的氣息,另外,對歷史也有深入研究,提到1624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佔領台南安平、西印度公司佔有曼哈頓,取名新阿姆斯特丹,後來被英國人拿走,才又改名新約克,即今日的紐約。台南在三百多年前,就和紐約同時登上國際舞台,扮演文化領航的角色。林火燈理事長表示,二位演講者都很精彩,除了今天這個講題之外,他們還有有很多內涵,值得大家好好去發掘。

黃國俊教授/行政院顧問、資策會專家:
黃國俊教授表示,感謝董事長以及各位朋友,只是人生經驗比較豐富而已。剛開始也是和大家一樣,大學讀完、當完兵,然後先去沙烏地阿拉伯工作一樣,接著去英國,從碩士、博士、工作,總共在英國待二十年,然回國,回來已經十五年了,都在資策會服務,其間也當過國策顧問,參與很多政策的制訂,當顧問的領域大多在科技產業跟經濟發展方面。

很榮幸今天可以跟Sting(陶韻智)一起來做這個題目的演講,認識他是一個機緣,剛好柯P市長邀請他演講「Line的經驗跟網路經濟」,而福邦那時也在找我談網路經濟與創新新,我就決定邀他一起來,他是比較精彩的,我算來幫他做引言的,他才是有實際經驗者。我談脈絡跟架構部份,更細節的脈絡和內容部份則由Sting來談。

今天主要是談創新的議題,創新有很多,有橫的部份流程創新、市場創新等,我談的部份則比較在直的技術創新、服務創新、產業創新、人文創新,到經濟創新、社會創新。不過直和橫的創新之間,二個脈絡在那裡,二維的東西就拉出,每個面都有個點在那裡,比方在談市場創新,加上產業創新,就有個脈絡在那裡。比方我們在在金融科技Fintech,加上南向政策,這個二維,大家就可以去思考這個議題。

今天我們首先來談台灣ICT(與相關)的創新議題,ICT包括:軟硬體、半導體、科技化服務、數位內容、文化創意、AI、AOT等。這些領域,很多我都擔任推動辦公室主任,從政策規劃一直到實際推動等,都有參與,因此,相關經驗比較多,可以拿來和大家分享。

至於數位經濟的定義是什麼?可分為:數位產業和非數位產業,數位產業又可分為軟體跟硬體,非數位產業則以暨有產業數位化為主。暨有產業數位化包括:網路零售B2C、農業電商、網路金融、數位學習、線上遊戲等;台灣在使用數位化上做得不錯,但在產業化方面,就沒有做得很好。

遠見雜誌30週年慶時,曾探訪美國八位重量級大師,請他們分享對未來趨勢的觀察,得出下列十大趨勢:1、無所不在的機器人即將到來;2、物聯網掀起一波新經濟復興;3、共享經濟無所不包,顛覆所有行業;4、私家車消失,無人車改變城市交通。5、生物世紀來臨,重演數位科技產業盛況;6、告別平庸時代,中產階級工作消失。7、所有人都必須不斷「重新教育」,終身學習變得很重要。8、程式語言是未來基本溝通方式。9、若工作被消滅,需要很多的「創業」;10、社群就像暴風眼,讓你能在颶風中跳舞。既是前進的槳,也是穩定的錨。

台灣經濟著重「看得見」的,以生產、製造為主,較不重視「看不見」的服務產業;談到台灣的物質經濟及其成就,台灣ICT產業,尤其是硬體部份,對台灣經濟貢獻良多,ICT產業是台灣的規模產業,貢獻台灣GDP卓著(>10%),現在仍然具有全球競爭力,很多台灣ICT次產業在全球居數一數二的地位,尤其是半導體產業,如果沒有台灣的半導體,全世界資通訊產業,將面臨斷料危機。然而台灣資訊硬體產業卻面臨到成長的瓶頸,在陳水扁總統任期,2000年至2007年平均成長率為13.3%,8年任期內出現一次負成長。2008年至2015年平均成長率是2.0%,馬英九8年任期內,出現4個負成長。2016年至2020年,預測都是負成長,預估到2020年時,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總市值將衰退至1000億美元左右,將較2011年的1400億美元大減400億美元。

台灣資訊硬體產業中,半導體產業對台灣經濟貢獻尤其顯著,據研究分析,如果台灣沒有半導體產業,台灣會失去22萬個月薪約7萬元的工作,製造業會去掉六分之一的產值。尤其是半導體產業中的台積電,單一檔就占台股集中交易市場市值13%。過去30年投資台積電,可以獲利200倍;可惜國發基金持股已經從48%降為8%。

台灣ICT產業,過去對台灣的經濟貢獻卓著,然而存在一些隱憂,其中,90%生產基地在中國,當中國的政策改變、優惠取消或異動,都將造成相當的風險;還有目標市場過於集中、專利品質不好、固守代工、政策重硬輕軟,重製造輕服務,重生產輕應用,與全球數位經濟趨勢背離……等等,都將影響產業長期發展。

以佛羅倫斯這個義大利藝術之都,來看台灣的ICT產業。文藝復興時,佛羅倫斯有達文西、米開蘭基羅和拉斐爾三位傑出的藝術家,但這些藝術家創作名著,一定有默默無名的村莊供應畫紙、畫筆、顏料等工具、材料,這些上游原材料供應者,從無人考據;台灣若不能自創品牌,不能像大師一樣創造名畫,將和佛羅倫斯附近某些村莊一樣,只能默默的生產原物料、設備等。

在數位經濟與創新的時代來臨之際,台灣可以在既有的產業中進行「強強合」,將原來就相對有競爭力產業加以整合,創造出新的產業,比方紡織和ICT產業結合,可朝穿戴式裝置方面進軍;ICT也可以生醫結合,發展出醫療照護產業。

我們做事,常愛從過去的經驗找方法,把以前成功的模式持續複製,所以台灣ICT(相關產業)發展關鍵的政策作為,因之前有李國鼎資政之於ICT產業的貢獻,現在就掀起尋找AI李國鼎在那裡之風。以前有促產條例、產業三法、科技基本法和產創條例等,現在就推AI基本法、文創基本法等。以前有行政院科技顧問組(現在行政院科技會報),就學著弄AI會報等。以前透過資策會與工研院推動ICT產業,現在就推AI學院、文創學院等等。老把戲換新瓶子,重新再炒一炒。

其實我們可能必須從頭去思考,創新必須要做毀滅性的創新,就賈伯斯帶領蘋果開始做手機時,是從0去思考,而不是去想要怎麼從Nokia8去做修改,從頭想問題,而不是被既有的東西限制住,結果做出i-Phone,把所有的人都打敗。

還有台灣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在那裡?我們位在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,有著地理上的優勢,從台灣搭飛機飛出去,4小時就可以到全世界最重要的生產基地,從台灣船運出去,4天就可以到全世界最重要的生產基地。我們這個島上住著二群最會航海的人,包括:海洋華人和南島語族,但海洋經濟卻幾乎等於0,相當可惜。

最後,人的快樂和創意不一定是物質撐起來的,最後也不一定回到物質。我們的ICT產業競爭力>國家競爭力>台灣的財富力>生活品質>快樂力。而西方富足社會,有創意、創新的則剛好反過來的,從快樂、生活品質的提升,再回過頭去追求競爭力。也許我們也應該開始去思考相關的問題。

陶韻智前Line 總經理:
我是2000年開始進入職場的,第一份工作是在IBM,接下來就到LINE,從最早期到後來LINE在美國股票上市、在日本上市;等股票上市,我就離開了。在我工作過程中,就紮紮實實的看到數位經濟對價值創造所扮演的角色。
在此先分享一下我感覺到的數位經濟的狀況,以及台灣現況發生的原因及因應之道。

首先,數位經濟時代賺錢的方程式可能是什麼?我們LINE有一種貼圖市集的商業模式,一則貼圖可以賣30元或60元,可以賣錢的原因是什麼?並不是著作權的問題,而是LINE上面每天有10億、20億則對話,對話數就是LINE的資產,有大量的對話數,在上面的貼圖才可以賣錢;如果只有2個人在上面對話,一則貼圖賣1元,都不見得有人買。

再看FB的價值何在?事實上FB和一般公司一樣,也有資產負債表,但它的廠房、設備等固定資產非常少,固定資產佔FB總市值只有2%左右,但當拉到高空看它,FB裡有一堆你我、大家丟的照片、文章等數位內容,構成了數位內容,當大家都下班後,FB上還有人在按讚、留言、PO圖,數位資產還在持續成長。在網路數位內容用N平方計的情況下,FB雖然固定資產很低,但他的股價卻持續在攀高。

Amazon他沒有商品,但他做成全球最大的交易市集,他有買家跟賣家的網路,創造一種平台式的網路效應,上面有很多別人對同一商品的評價,對用戶產生價值,很多用戶再加進來,就變得更有價值。用數位方式創造出來的價值,透過數位搭建出來的網路效益平台,是目前最強大的商業模式,需求端的規模經濟,歷史上第一次由需求端創造出的規模經濟。數位經濟的價指成長是指數型的,成本卻只會呈現線性的增加,因此平台經濟一旦建立,他的利潤是傳統經濟商業模式無法比較的。

過去幾十年,莫爾定律、網路效益定律、網路速度提升價格反而下降等三個規律,主掌世界變化,台灣有掌握到第一個定律─莫爾定律,但卻沒有掌握到第二及第三。 網路效益定律,對經濟生態影響很大,像線性經濟,邊際成本遞減不會是無止境的,到達一定規模之後,邊際成本就必須再提升,才得以擴大生產規模;但數位經濟、網路平台的邊際卻本卻可以一路下降至0,所以先進入者會形成自然壟斷,後進入者,很難追趕得上。 造成台灣企業毛利率下降的原因,是台灣廣大線性產業原本在成本跟效益優先,而規模化跟效益這個護城河卻不斷在縮窄,因為當今世界上有用戶的超大生態群在逼迫你,他是帝國,持續在壓縮領先的空間,加上有其他的競爭者存在。如果未來20年,根據我寫的假說,全世界用戶假設集中在10張網裡;假設沒有國家力量出來干預,照目前的趨勢往下走,從需求端看,10家就足以壟斷整個市場,生態系集中的程度態勢明顯。在我入行的時候,價值鍊是最重要的競爭基準點,全世界有幾百條價值鍊在競爭,今天只要我會做事,就有幾百條價值鍊可供選擇,但如果到未來只剩十張網,今天A不買,將只剩下九個可以選擇。為了保有競爭力,必須很懂數位經濟運作的規則,才能挖新的護城河、才能保障公司的利潤率。

接下來,因為我是做數位經濟這一行的經驗,描述一下為什麼我們的利潤率會下降,如果不把數位經濟的規則拿出來,還會再繼續下降。怎麼跟幾個領先者學習數位經濟的技法?我們都很喜歡講成本優勢,成本優勢可不可以對抗數位經濟呢?

首先看一下Amazon,Amazon打到很多人,而也講求成本優勢的沃爾瑪,為了對抗數經濟,選擇全面擁抱Amazon,特地去買了一家很大的電商平台,知道Amazon重視客戶體驗,也建構了用戶體驗中心,到後來,甚至有些東西在沃爾瑪買,比Amazon還便宜,同時也和Amazon一樣,推二天到府服務。但在退貨的逆物流方面,客戶滿意度還是不如Amazon。這就是護城河有多寬的問題。

再看看PC Home、momo、蝦皮等,在2005年建構護城河之後,就沒有再加寬過,所以很容易被攻下,這也就是沒有犧牲短期利益換取長期成長的眼光造成的。
搭生態系,讓網路的節點間也可以互相交易,只要做到開放透明,搭好生態系,即可希望無窮。做莊要抽多少?認為抽成降低,就能造就生態系的建構成功,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。
數位資產是很重要的。特斯拉的市值幾乎和GM一樣,是什麼道理造就他的高市值?因為他有很重要的數位資產,特斯拉累積的路上資料、自駕資料,是地球上最多的公司。

數位資產可創造持續競爭的優勢。舉例,我們台灣的自行車業很強,現在有二個投資機會,一個是義大利的著名車廠,面臨倒閉危機,願以十億美元出售;另外,有一個有3千萬用戶的全球運動社群網站,也要以十億美元出售,那到底要選擇那一個?以傳統的思維,大概都會選第一個;但站在數位經濟的角度,討論事情、記錄軌跡的運動社群網站,當騎車人口改變運動習慣,他會最早知道,提供即早因應的訊息,有助建立未來的護城河。

可以去挑戰建立平台者嗎?可以的,因為沒有攻不穿的牆。
AirBnB的做法,先滿足一小撮人的需求,再把它規模化。
新創經濟作法的心理原則,掌握核心用戶,測量用戶的滿意度,從每一天,到數位經濟可以做到每一秒的滿意度。
NPS修改為Total value score;問卷會不會把產品推薦給別人,從一定會到一定不會由10分到0分,如果答案是:9分至10分有70人、0至6分則有30人,從傳統的角度來看,70-30=40,感覺好像還不錯,可是在數位經濟的時代,不能這樣算,0至6分那30人,威力不能小看,必須再乘以5,最終分數變成70-150=-80。
AirBnB早期把這個分數做到92分,能達到92分的水準,代表不用做行銷也會直接傳播。而數位經濟裡,一般認為分數沒有達到70分,就不用做了,即代表做不成功。
再來介紹一下北極星指標,即用數字引導成長、價值創造的目標。

回到Line最早期時,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數字,從註冊戶數、品牌知名度、日活躍用戶數……等,不一而足;但用戶什麼時候感受得到產品價值呢?感受到Line的價值是傳送訊息,北極星指標就在「傳訊息的數量」,所有的資源和力氣就放在這一項指標上,所有與本指標相抵觸的,不做。
進入市場,如何避開紅海?藉由對客戶的深刻瞭解與滿意度,往前衝到沒有競爭的地方。
資源不是最重要的,機會時機風口才是重要的,阿里巴巴曾經投入二億做一個專案,最後失敗了;但也曾投資二百萬做一個專案,現在仍占其營收比重達70%。
新戰略:不用會做而做,掌握新機會,不必原本就懂這個行業,只要存在夠高的利潤,就去做。
傳統公司也可以創新,創新前得先破壞行業的信念,找出公司產業中底層的基礎信念/規則,然後問:如果不照這信念/規則做,會怎樣?因此定義出一個新的信念或規則,進而把這個信念規則變成新的商業模式。
AirBnB、Uber破壞信念,車子、房子不用是他的,收費模式改一改,緊急時要求差別訂價的利潤空間,即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。AirBnB的資訊公開透明,還可以杜絕檸檬市場。
NESPRESSO本來是有專利技術的,原本做B2B的,經營模式是希望公司購買,提供員工享用,但價格太貴,不太有人買,經營到快倒閉,雀巢改採直銷B2C的模式,送貨到府,並找喬治克隆尼代言,從此業績大幅提升。
透過網路找到一群有同樣痛苦經驗的人好好經營,訂閱就可以是個好生意,像Buying socks sucks和One dollar shave等。
我列出55個商業模式,配合商業九宮格,建立平台商業模式,將其中的某些基礎假設稍做調整,或許就可以發展出新的商機。